扬韵拾珍——工美精品杂项

扬州非遗珍宝馆2024-01-19 22:52 发表于江苏

扬州工艺美术发端于秦汉,繁荣于唐宋,鼎盛于明清,这里历来是我国工艺品的重要生产地和集散地。

当代扬州工艺美术传承古代文化,彰显现代文明。瑰丽典雅的漆器,圆润灵秀的玉器,古朴精致的刺绣,银剪春秋的剪纸,几可乱真的通草花,雍容华贵的金银器,搜神夺巧的八刻,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著称海内,闻名遐迩。

扬州刺绣

扬州刺绣是中国苏绣的一个重要流派,源于汉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古有“广陵女子善绣”之说。

扬州刺绣素以劈丝精细、针法缜密、平整光洁、表现力强而著称,形成了格调高雅、浓淡相宜,活而不乱、飘逸传神的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以陈淑仪、陆树娴为代表的扬州刺绣艺人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了富有诗情画意的仿古绣和神韵天然的写意绣,在绣坛独树一帜。仿古绣以历代名人字画为蓝本,表现出古朴高雅之意境、清和闲适之神韵;写意绣要求绣师们灵活运用各种针法,表现出中国画的笔墨精神。

2014年11月,扬州刺绣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展品:仿古山水双面绣地屏《云舒浪卷》

作者:吴晓平

作品选用南宋画家马远传世作品《水图》之一为题材,由吴晓平大师领衔制作,历时一年而成。作品采用了一根线的六十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的虚实对比的绣法,将海浪翻卷的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意境深邃,构图层次清晰,色彩雅致柔和,针法缜密、艳丽、工整、光洁。荣获2009年杭州“西博会”铜奖。

金银细工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是艺人在金银器上,运用压型、雕塑、雕錾花、砑光、烧蓝等工艺,制作首饰、配饰、器皿、摆饰等金银工艺品的技艺。它传承了古代的坩埚熔炼技法、雕錾刻花技艺和扬州铜镜的砑光工艺,工艺精细、工序复杂、题材丰富,制作出的金银器清秀典雅、精湛细腻、雅俗共赏。20世纪70年代,北京首饰进出口公司称赞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代表了南方实镶工艺的最高水平”。

2008年6月,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展品:金属工艺《浑天仪》

作者:杜方、沈培坤、费灿生 1976

金属工艺《浑天仪》根据明代天文学家郭守敬改造后的浑天仪仿制,充分运用了镂空、浅刻、珐琅等技艺。作品由原扬州金属工艺厂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和青年技工历时一年多时间完成,精工细作,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通草花

扬州通草花是以通草为原料,经漂白、裱草片、染色、捏瓣、粘花、做叶子、传干子、栽盆或装镜框、整理等多道工艺流程,制作而成的一种特色工艺品。

康熙年间,制花艺人庄生为两淮盐政官衙制作的通草花盆景,被孔尚任赞为“天工”,然而其工艺不久即失传。1953年,著名制花艺人钱宏才通过观形、采真,研制出“胭脂上翠”“盛世之裔”两盆通草菊花,令人难辨真假。钱宏才的通草菊与张永寿的剪菊、吴砚耕的画菊并称为“扬州三菊”。

通草花的制作工艺十分繁难,作品可达到形神兼备、活色生香的艺术效果,被誉为工艺花中的“阳春白雪”。

2007年3月,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展品:通草花挂屏《琼花》与《菊花》

作者:钱宏才

清康熙后,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失传。直到1953年,由扬州制花大师钱宏才先生成功研制出通草菊花。钱宏才大师的通草菊、张永寿的剪纸菊与扬州著名画家吴砚耕的画菊,并称为“扬州三菊”。钱宏才大师开拓了通草花生产新领域。蜚声海内外,享有“不谢之花”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