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上山河——雕版印刷技艺

扬州非遗珍宝馆2024-01-19 22:52 发表于江苏

雕版印刷技艺古称版刻、梓行、雕印等,是指将文字、图像反向雕刻于木板,再于印版上刷墨、铺纸施压,使印版上图文转印于纸张的特殊技艺。

雕版印刷技艺的发明,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加快了知识信息的传播速度。文明的智慧之光通过印刷与阅读驱散愚昧的迷雾,把人类带进文化普及与昌盛的时代,雕版印刷技艺因而被称为“文明之母”。

历史上的扬州,是文献中最早明确记载出现雕版印刷的地区之一。千年以降,扬州刻书业在全国享有盛誉,能工巧匠云集,是雕版印刷技艺向海外传播的地区之一。

如今的扬州,是我国保存雕版印刷技艺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城市。1960年,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成立后,积极参与搜集散落在民间的古籍版片,恢复了完整的古籍雕版印刷生产线,成为全国最大的线装书加工基地之一,被誉为“江苏一宝”“中华一绝”。

2006年5月,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申报的扬州雕版印刷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9年9月,由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牵头,联合南京金陵刻经处、四川德格印经院代表中国申报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雕版印刷技艺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以刀为笔,刻印古今,版上山河,绵延不绝。

展品:金刚经卷轴(复制品)

作品是唐刻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复制品。原作是现存最早的、有确切纪年的雕版印刷品,于1900年在甘肃敦煌千佛洞中发现,后被英国传教士带到国外,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卷首刻印《说经图》,图后为经文,卷末刻有“咸通九年(868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字样。五十年代,国际文化部人士在参观大英博物馆时发现了这件藏品,通过外交渠道拍摄后委托广陵古籍刻印社复刻而成。

展品:北平笺谱

为鲁迅、郑振铎选辑的诗笺图谱,除收集市上名笺外,并增刻陈师曾、齐白石等画家小品,1933年在北平(今北京市)刊行。广陵古籍刻印社以原刻本为底本,重新雕刻,彩色水印,再现中国传统木刻水印(饾版印刷)工艺神韵。

展品:《群仙贺寿图》

该作品原为清咸丰年间扬州“云蓝阁”主人陈云蓝根据扬州地方风情和民间风俗所创作,目前为国家二级文物。作品共分八色套印而成,刻画别具一格,“寿”字内从上至下以“天女乘凤”、“福禄寿三星”、“八仙过海”、“东方朔偷桃”等与“寿”有关的画面为纹饰,空间饰以桃树、亭台、楼阁、祥云,安排巧妙,造型生动,打破了字的单调性,喜庆气氛极为强烈。

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以原刻本为底本,组织数位工艺师潜心研制,是当代雕版印刷技艺的代表作品之一。

展品:《唐诗三百首》活字本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杜甫诗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它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该书采用活字印刷技艺出版发行,用到的活字种类有木、泥、铜、锡、瓷和雕版印刷。该书采用手工宣纸刷印,线装形式装订,获得过华东地区图书一等奖,得到中科院潘吉星教授的高度评价,启功先生为本书题签。

展品:《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

《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是1996年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毛泽东,中央档案馆组织了几十位专家、学者,历时一年多,对原书进行了整理、校勘,不仅纠正了原书印装中的一些差错,还最大限度地展示了毛泽东主席阅读《二十四史》所作的评点。出版全部用原件,用计算机与数码技术照拍制版,保证了更好地展示原书原貌。共分850册,80函,大16开型线装装帧。封面、封底用真丝蓝色绫面精制,正文用手工宣纸精工印刷。每套书配有80个具有传统民族工艺特征的蓝色绢面平函套和精美的手工盖印写号的编号藏书证。仅印制500套,后便毁版。